11月1日,台前县打渔陈镇周庄村精准扶贫就业点,5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热火朝天的羽绒服生产景象,让工人杨子现和老板杨纪彬、姜玉芬夫妇都露出了笑容。

杨子现高兴的是“钱景”,稳定的工作让他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杨纪彬小两口高兴的是“前景”:“返乡创业让俺们遇到了好政策,服装厂规模扩大了,可以帮助更多乡亲脱贫致富。”

夫妻双双把家还、把业创,带领父老乡亲共奔美好生活——发生在濮阳脱贫攻坚一线的一串串故事,温暖人心。

濮阳是我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从去年起,濮阳创新扶贫模式,把“扶贫车间”建到贫困村的村头,不仅吸引来服装、玩具、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也让越来越多外出打拼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

台前县打渔陈镇枣包楼村精准扶贫就业点负责人焦修县、刘琳夫妇原来在浙江经营服装,回乡创业后,在60万元县财政奖补和50万元贴息贷款帮助下,他们盖起了崭新的厂房,安排16名贫困人员在厂里就业。“家乡政府的支持,坚定了俺们创业的信心,如果干不好都觉得对不住父老乡亲!”焦修县夫妇的话透着质朴。

台前县清水河乡岳庄村的吴玉磊、丁小燕夫妇,演绎了一曲精彩的扶贫“鞋”奏曲。

吴玉磊和丁小燕是大学同学,一起在郑州一家鞋业公司工作。他们挣下“第一桶金”后,返乡创办了鞋业公司。去年,他们又建起“扶贫车间”,公司的20多名技术骨干和新招的30多名贫困人员结成了帮扶对子。“扶贫车间”既是就业基地,又是培训基地,工人学到技术后,可以把半成品带回家再加工,按件计酬,带动了周边近百人就业。“看到乡亲们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俺们比自己挣钱还高兴啊!”吴玉磊笑呵呵地说。

夫妻双双把家还、把业创,带着割舍不断的乡情,带着义不容辞的激情,也收获了患难与共的真情。

“俺这一回来就再也不想出去了。”范县濮城镇葛楼村扶贫就业点负责人张兴虎说。

张兴虎从部队复员后在上海工作,妻子刘晓慧在范县经营着一家手机店。两口子虽然收入颇丰,却过着分居两地的日子。

家乡对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让张兴虎回乡创业的念头日益强烈。刘晓慧是他最大的支持者:“你想干就放手干,就算是赔了,咱俩在一起就能从头再来。”

张兴虎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工人经专业培训后,却被沿海城市的高薪“挖”走;货款没有按时到账,张兴虎只能借钱给工人发工资。刘晓慧偷偷转让了苦心经营12年的手机店,跑到丈夫的厂里去帮忙,她没有丝毫抱怨:“只要是他认准的事儿,俺都支持。”

经过一年多努力,张兴虎的服装厂渐渐步入正轨,每月订单源源不断,加工的成品衣全部销往上海。目前,工厂里62名员工,贫困人员有15人,工人平均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

“如果没有她的支持,俺咋能办起这个厂,又咋能为乡亲们脱贫尽一份力呢!”张兴虎对妻子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