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下一般公司上市后有哪些好处:

1、 公司上市后更便于融资;

2、 公司上市后可以扩大公司知名度,提升品牌效应;

3、公司上市后股份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中挂牌自由交易流通;

4、公司上市后能取得整合社会资源的权利(如公开发行增发股票)。

一个个来分析。

第一点融资

这也是公司上市后最大的好处了,它可以广泛地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从而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不过纵览“老干妈”的发展史,作为一种轻资产,初始投入并不高,也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从一家小餐馆,到40人左右的工厂,再到如今享誉海内外的公司,“老干妈”

一路走来稳打稳扎,并未出现过明显需要融资的状况,也从未融资过。事实上直到如今,“老干妈”的股份仍然掌握在陶华碧及其两子的手中。

第二点知名度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这话可不是吹的,“老干妈”的国内外名声可能比很多明星还要为人所知,知名度,它着实不缺!

第三点股份流通

目前“老干妈”持股人仅母子3人,似乎也没什么流通的需要。

第四点取得整合社会资源的权利

听一听陶华碧的那些观点:“不偷税、不贷款、不欠钱、不上市”,“上市、融资这些东西我一概不懂,我只知道一上市,就可能倾家荡产。上市那是欺骗人家的钱,所以我坚决不上市。”陶华碧的观点正不正确暂时不论,但是从她的这些观点不难看出,她是一个“老实”人,奉行银货两讫,不会玩资本,甚至非常排斥。这样的她会对整合社会资源的权利感兴趣吗?大概是不会的。

如今看来,公司上市后具有的那些优点并非“老干妈”所需,而且上市后势必会分出一部分股份出去,“老干妈”何必上市呢?就像华为所说,如果自身利润能够支持公司的发展和扩张,不贷款不上市也很不错。

我觉得老干妈坚决不上市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

首先,老干妈如果要做大做强是否需要上市?

不需要!我不否认陶总可以忍住资本增值的诱惑是一种大众眼中的道德高尚的行为,但是这和是否上市没有因果关系。老干妈可以不上市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公司特性导致的。首先它是轻资产公司,生产线的初始投入并不高,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

其次是产品比较特殊,首先它是消费品,利润率较高,但同时又不是用量很大的消费品,吃一顿饭可能会喝两罐凉茶或者可乐,但是正常人不会一次吃一罐老干妈,所以它的市场地位实际上是在一个列强都忽视的角落里面成长壮大的,这种统治地位全靠消费者的口碑和习惯(当然也和较好的质量控制有很大关系),所以它的毛利不需要像五粮液和茅台一样大额支出在广告费用上。

茅台的净利率固然已经高的吓人,但是如果看看毛利率,成本几乎可以忽略。列强如果要进入这个市场,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按照陶总的性子,收购兼并是肯定不接受的,那么硬做一个新的品牌出来的话,因为本身老干妈的定价已经较低,在这个空间有限的细分市场,超出需求的辣酱类产品消化速度是很慢,砸钱的收效就是和老干妈同归于尽,何况要砸多少钱才能把老干妈干下去还是个未知数。还不如用这钱做用量更大的油酱醋酒。所以老干妈面临的竞争威胁实际也不那么激烈。

最后因为全现金结算的原因,现金流极好。所以老干妈就在现有业务上,看不到有迫切的融资需要。所以,不上市老干妈一样可以活得很好。只要不进行多元化经营,中国人继续爱吃辣,保持品质,那么这种企业可以做得非常长远。

上市能圈钱么?狭义地说,上市时的增发25%股权融资,在证监会多道严令之下,高市盈率发行已经基本消失,上市这个过程已经“圈”不到多少钱了,可以看看最近的新股发行记录,除去个别大盘股,首日基本都是翻倍以上,这说明二级市场交易前,一级市场的定价实际上有人为压低的因素,大家都觉得划算,所以才会去抢。

上市本身融资额其实是比较小的,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数额散户关注程度相对低一些,其实那个才叫大手笔,而且定增居多,就和散户没什么关系了。所以,如果要广义的说上市公司“圈钱”,是的,一家上市公司可以比其他公司容易许多的方式融(quan)到资(qian)。但是这对投资者来说是否是坏事?如果融资=圈钱,那么银行是不是也不要向储户圈钱了呢。

企业上市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上市公司这个资格因为体制的原因在中国是稀缺资源。首先,上市公司能够自由运用股和债这两种基本融资工具,非上市公司无法做到;其次,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其资本市场平台方便地进行兼并和收购,无需动用太多现金。而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一般做不到大规模的股权收购;最后,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可以方便的招揽、留住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什么样的企业会需要上市?从老干妈的事例反过来看,其实就是重资产公司、缺钱的公司、竞争激烈的公司。涵盖了大部分行业。老干妈只做自己了解的事情,这是非常正确的策略。但老干妈不上市也很成功但是也不是因为她的高风亮节,而是因为老干妈这样的公司就是可以不用上。在世界范围来看,上市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里程碑,怎么就变成一个附加了道德价值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