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上,宗庆后对马云的五新理论(新技术、新能源、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直接开怼。

宗庆后

直言五新理论中除了“新技术”,其他都是胡说八道!

之后马云在浙商大会上隔空回应道:

“不是技术让你淘汰,是落后的思想让你淘汰,是不愿意学习、自以为是让你淘汰。”

至此,传统制造业大佬宗庆后跟互联网领军人物马云之间,显得有些剑拔弩张。

不过在2017年,娃哈哈和阿里突然宣布共同推出共享信用亭服务。

宗庆后还公开说明自己和马云之间完全没矛盾。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三次问鼎中国首富的企业家,主动伸手言和的呢?

家道中落,自强不息

1945年10月,宗庆后出生在江苏宿迁。

他的曾祖父宗承烈是清朝二品官员,爷爷宗继先曾是张作霖手下的财政部长。

在当时,宗家可谓是名门望族了,可到他父亲这一代却家道中落。

父亲大学毕业后,曾在国民政府做过职员。

解放后,父亲丢掉了工作,无奈只能举家迁回祖籍地杭州。

那一年,宗庆后刚满4岁。

回到杭州后,因为家庭成分不好,父亲迟迟找不到工作。

所以,当时家庭非常贫困,一家7口人全靠母亲一个人的工资艰难度日。

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1963年,宗庆后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去了舟山马目农场工作。

可一去才知道,那里的活又累又杂。

宗庆后在那里修过水坝、种过棉花、采过茶叶、运过水稻,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

就这样,他一干就是15年。

1978年,宗庆后的母亲从学校退休,33岁的宗庆后才得以回到杭州。

顶替母亲的教职,到工农校办纸箱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

慢慢的,纸箱厂的领导发现宗庆后做事比较灵活,于是就提拔他去跑销售。

1980年,已经35岁的宗庆后,经人介绍认识了比他小4岁的妻子施幼珍,并在两年后生下了女儿宗馥莉。

宗庆后是一个有想法有抱负的人,妻子施幼珍不但有文化还勤俭持家,对丈夫的工作也非常支持。

1986年,宗庆后由于工作突出,被提拔为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经理。

不过当时上城区的校办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上级领导决定把它承包出去。

宗庆后一看,这是个难得好机会!

于是他联合两名退休教师,东拼西凑借了14万元,承包了校办企业经销部,开始自己创业。

那一年,宗庆后42岁。

从此,宗庆后开始每天蹬着三轮车,驮着汽水、冰棒和文具,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

就这样,一年下来他居然还赚了一些钱。

后来他发现,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丰富,孩子们被各种零食所吸引,都不愿吃饭了。

导致很多孩子的营养跟不上。

而自己也在为女儿不好好吃饭而头疼呢。

于是他突发奇想:“要是能生产一款营养液解决这一问题就好了!”

机会往往会光顾那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1987年7月,宗庆后找到浙江医科大学营养学教授朱寿民帮忙,研制出了一款针对儿童厌食的营养液。

并在《杭州日报》通过广告征集的方式,为营养液征集商标图案和名称。

最终采用了“娃哈哈”作为商标图案。

1989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在杭州成立,宗庆后任厂长。

接着那句“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经电视播出后 。

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迅速火遍了全国。

一时间,市场反馈好评如潮,订单也如雪花般粉至沓来。

1990年,创业仅3年的娃哈哈就突破了亿元大关。

创造了2000多万的利润,也成了杭州的纳税大户。

小鱼吃大鱼,扩大生产

随着销量的爆涨,校办的那几间教室显然不够用了,产能受到了极大的局限。

如何在短期内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成了摆在宗庆后面前最大的一道难题。

当时,杭州有一家国有罐头厂,由于经营不善,已经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急需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但,娃哈哈当时只是一个校办企业的小厂,员工也只有100多人。

而杭州罐头厂,可是一个占地6万多平方米,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大型国有企业。

宗庆后想靠一己之力去兼并杭州罐头厂,显然有些自不量力。

于是,宗庆后邀请杭州市政府出面,最终以8000万元的代价兼并了杭州罐头食品厂。

并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

随后,宗庆后带领杭罐厂职工,仅用了28天就拉起了一条全新的娃哈哈生产线。

他利用老带新的岗位培训模式,工人们很快就跟上了娃哈哈的生产节奏。

就这样, 娃哈哈利用自己的产品、资金和市场优势。

用了3个月的时间迅速盘活了杭州罐头厂,让其扭亏为盈。

1992年,娃哈哈的营收额达到4亿元,利润超过7000多万。

而这段《小鱼吃大鱼》的收购经历,也被世人传为佳话。

娃哈哈高速发展

1994年,娃哈哈为了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建设。

投资兼并了涪陵三家特困企业,并组建立了娃哈哈涪陵分公司。

不久后,涪陵分公司借助娃哈哈成熟的生产销售渠道,和品牌的影响力,迅速的打开了中国西部市场。

这次对口支援的成功,也为娃哈哈布局全国坚定了信心!

1997年,在西进涪陵的成功基础上,娃哈哈再接再厉。

接连在国家级贫困区湖北红安、宜昌,四川广元等26省市建立了40多家控股子公司,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至此,娃哈哈也发展成为了中国最大、最强的饮料企业。

娃哈哈的对口扶贫支援工作,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和赞赏。

1996年,杭州开始对外进行招商引资。

娃哈哈为了寻求国际化的发展,以部分资产投入为代价。

与当时的世界500强企业,法国达能集团合资成立了五家公司。

达能出资4500万美元外加5000万人民币的商标转让款,占合资公司51%的股份,娃哈哈集团占有49%的股份。

不过,幸好当时国家商标局没有同意商标转让协议,在无意中救了娃哈哈一命。

合资公司成立后,娃哈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线。

陆续推出以“娃哈哈”为商标的纯净水,果奶,八宝粥、非常可乐等产品。

自此,娃哈哈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也成了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

双方在合作的前10年里,共同合资设立了39家新公司。

达能也先后从合资公司里分到了30多亿的利润,双方合作的都比较满意。

2006年,达能驻合资公司的新任董事长范易谋发现。

宗庆后在合资公司之外,还建立了一系列非合资公司持股的子公司。

并且这些公司每年也能为娃哈哈带来丰厚的利润。

他认为,宗庆后把精力花在这些公司上面,影响了合资公司的利益。

于是要求用40亿收购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但,宗庆后拒绝了达能的收购请求。

于是,达能发起了一场针对宗庆后和非合资公司的全面诉讼。

为此,娃哈哈也差点落入他人之手。

当时双方合资的时候,跟娃哈哈签约的是达能控股的“金家投资有限公司”。

而这家公司是由“达能亚洲”与“香港百富勤”两家公司合资在新加坡成立的,其中达能为控股股东。

最后香港百富勤又把自己的股份转让给了达能亚洲。

因此达能就间接拥有了合资公司51%的股份,超过了宗庆后49%的股份。

因此,宗庆后失去了对公司的掌控权,做什么决策都要经过达能的审批。

在财务支配方面,超过一万就需要他们的批条。

加上当时的控股公司还在国外,所以运作起来相当麻烦。

不过,好在1997年宗庆后欲将“娃哈哈”商标转让给合资公司的时候,国家商标局没有批准。

要不然,娃哈哈早就易主了。

宗庆后也因为不了解国外公司的操作手段,而让自己处在了一个很被动的地位。

最后经过双方长达13年的博弈,达能和娃哈哈集团才在2009年9月30日宣布,双方已达成和解。

达能把手上51%的股权,以30亿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了娃哈哈公司。

至此,这场轰动一时的“达娃之战”终于落下帷幕。

在这场战役背后,是娃哈哈人团结一致共同进退的结果。

因此,宗庆后对娃哈哈职员的感情更像是战友。

宗庆后曾说过:在娃哈哈不能因为这个人的能力不行就把他开除掉。

只要他没违法乱纪就得给人家一口饭吃。

也因为有了这个教训,宗庆后决定娃哈哈不上市、不融资、不搞高科技,只踏踏实实的做实业。

亢龙有悔,整装待发

2010年、2012年、2013年,宗庆后三次问鼎《福布斯》中国内地首富,身价也一度达到了663亿元。

娃哈哈也因为它的渠道优势而赚的盆满钵满。

2014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兴起,淘宝网的注册会员接近五亿人,日活用户超过1.2亿。

并且淘宝手机端用户发展势头也异常迅猛,网购的人也越来越多,线下实体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作为实体生产企业的娃哈哈,从2014年起销量开始逐年下滑。

这才有了开头宗庆后怼马云的一幕,不过这也与宗庆后的保守战略有很大关系。

在公司事无巨细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还有董事会跟管理高层也严重老龄化。

后来曾放权让女儿宗馥莉来接管公司,却把女儿辞掉的老员工全部又给叫了回来。

宗老不舍的是跟老娃哈哈人的感情,但这也成了娃哈哈发展的羁绊。

如今在便利店和的各大超市的货架上,除了营养快线、瓶装水、AD钙奶和八宝粥之外,几乎找不到娃哈哈更多的产品了。

这个时代,从不缺后来者居上的神话,谁也不能一直保持当前的荣光,凡事不进则退!

2018年6月,娃哈哈宣布进军“社交零售”,并提出用互联网粉丝经济来连接实体经济。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得认清:“人在哪儿,生意就在哪儿”的事实。

因为在这个新品层出不穷的饮料市场,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意味着将被淘汰出局。

相信我们的民族企业娃哈哈,终能突破束缚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