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说说我对中国企业的竞争模式的一些体会,主要来自两个事情:

第一个事情:是每个月对同行的研究。

7月底的时候,按照惯例,我要对同行业做一月一次的市场调研。这个是我业绩部门的基本要求。知己知彼。有些部门,可能一个月需要向我汇报2次市场行情,也就是说每半个月需要汇报一次。

在了解市场行情的时候,我发现,同行之间都是对标明显,举个例子:

一个产品,A卖50元,销量可以,马上就会被其他的公司盯上,B复制模仿A的产品,标题、详情,把价格卖到48元,然后B也有了可观的销量,这个时间会不断的有C进入也卖这个产品,定价45元,D42元。E卖家直接卖38元,在产品质量上做一些手脚,外观什么的都看不出来,但是使用寿命或者安全性大大降低。

这就是中国式外贸的现状,感觉变味了,国人喜欢人斗人,一味的模仿和低价竞争,而不是用在创新上面和服务上面,最后一个行业就被做死掉了,你的,你没有看错,是一个行业被做死掉了,甚至在这个产品上面,国外客户直接不相信中国卖家了,这个事情一点都不夸张。因为我是亲眼见证过2个行业从兴起、竞争、到最后做死掉,只用了3-5年的时间。

感觉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现在的产品生命周期明显变短了。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一款产品大概能做一年到两年,现在的电商竞争模式和第三方数据抓取工具,直接让爆款产品无所遁形。

因此产品一旦成为爆款,生命周期大概3-6个月的样子。也就是说,一个产品你把它推向市场,你得集中精力做好准备,因为你只有2-3个月的利润期。一旦同行发现这个产品,那么接下来就是蜂拥而至的各种卖家,然后就是按照我上面说的那种竞争模式,这个产品很快就会被做死。没有例外。

从指尖陀螺、筋膜枪、到今年初的LED灭菌灯。无一不是这样的结局。做任何一个产品,不但有要创新,还要准备充足,动作要快,要不然连汤都喝不到。

所以现在的电商为什么讲究小而美,不希望产品太爆了,小小的流行即可,这样反而不容易引起注意,可以闷声发大财。

我就做过这种的事情,曾经我们有一些产品价格高,销量好,为了不引起同行的重视,我们一个连接每卖出100个销量,就下架,重新上架,不希望同行看到累积的销量,因为我怕这样利益的诱惑太大了,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牺牲掉累计销量记录,硬是把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2014年做到了现在,虽然价格逐年下降,但是利润可观。

第二个事情:我今天看到一个篇文章,说的是怎么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店铺的卖家历史交易记录来挖走同行卖家的客户。我在做B2B业务的时候,我们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关注着同行的一举一动,他们的交易量,目标市场,交易频率等等相信。

当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琢磨的不是如何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核心竞争力,而是如何去模仿和压价,对于从业者自己而言不是好事。在我看来,最多是在你入行之初,你模仿一下优秀的同行,向他们学习一下,这可以理解,但是一味的模仿和抄袭,这对行业的发展而没有什么好处。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都等着模仿,最后谁还愿意投入到创新中去。我们一直是提倡竞争的,也愿意去竞争的,但是不是无底线,无下限的竞争,如果你是通过改善技术和工艺把成本降下来,又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提前下,你降价依然能有很好的利润。这无可厚非,这是一种创新,做了别人没有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这对行业来说但是革命性的,这样的企业只会让行业越来越兴旺,技术越来越先进。

如果没有任何创新,只知道用低价去抢占市场,再用劣质的原料去制作产品,以换取短暂的微薄利润,总而言之,就是损人不利已,自己不赚钱,也不让同行好过,仿佛觉得只有把同行都搞死了,自己才有机会。这种类型的企业,我们称之为蛀虫或者搅屎棍。他们能看到的就是眼前的既得利益,长远的东西,行业的发展和他们毫无关系。特点就是做一锤子买卖。

不过让你欣慰的是,最近这两年,出现了很多创新和自主品牌专心做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美丽企业。他们利润可观,反应迅速,服务专业。一下子把竞争的门槛提高了不少,让那些习惯把价格战和模仿的企业难以下手了。因为要抄袭好这些企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在产品开发之初就设置好了各种应对措施,比如专利,品牌等等,大家越来越重视专利和品牌,这使得企业又有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

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朋友总结如下:

都说电商难,其实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容易的。现在的电商想要赚大钱,需要四个条件。

1、生意人的头脑,懂市场,善于挖掘需求,也就是差异化,不要搞同质化竞争。

2、艺术家的气质,不但能做出有设计感的产品,还能为店铺赋予独特的气质,产品能山寨,气质山寨不了。防止别人模仿,或者说只能被模仿,不会被超越。

3、程序员的思维,懂流量的逻辑,容易发现系统的漏洞,电商运营中的很多黑科技都是程序员发明的。

4、工匠的精神,把产品从里到外都做好。这个也是长期发展的本质。优质的产品才是硬道,这个是根本。

简单点说,以上四个条件,只要具备两个,你就能赚到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