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嘉兴调研,接触了不少民营企业家,他们反馈了很多现实的挑战,也有公司管理的困惑。说实话,很多问题除了企业家本人没有人可以回答,我们做顾问可能只能倾听并侧面提一些建议。很多反馈需要系统研究,这次主要是看真实情况,就不好为人师了。

但有几点共性的东西,可能还有一点发言权,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企业家不能幻想当地方政府的“小老婆”。

这句话其实很多企业家都懂,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直属企业,对大型国企自然也是另眼相看,理直气壮做大做强。

现在国企承受的几乎是金融体系接近无限信用的认可,银行都清楚国企倒闭政府会来救。

当然,大部分地方政府意愿上也希望民营企业好,增加税收,所以提供了很多支持政策。

于是,很多民营企业不自觉的把发展的方向押宝在政府项目、样板工程、政策支持上,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小老婆心态。虽然政府依然值得信赖,但这波经济下行客观上损失最大的确实是PPP等项目的厂家,以及权力寻租的企业家,甚至很多人因此家破人亡。

这个事情真的值得说一说,但凡中国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大多还是主要靠市场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华为、美的、中国平安、BAT等大企业都是吸收国内外两个资本市场两个市场的资源做大做强,本质还是靠市场。

相信产品、相信需求、相信用户、相信市场是小企业成功的根本要素。还是那句话,找市长不如找市场,经济下行中,消费是割裂的,有升级有降级,企业家还是需要细微洞察需求变化,改善产品,靠精细化管理活下来;

第二,小企业不能幻想“靠山吃山”。

这个思想是很普遍的,比如不止10位小企业的企业家找过我们介绍和大公司战略合作,一般情况我们都不太愿意推动。

一是很多企业发展阶段不一定适合找人背书,或者说背书的代价也很大;二是这个逻辑是行不通的,找靠山本质还是对核心竞争力不自信,容易让企业家把时间和精力错误的调配。

当然,加入到大型企业的生态型合作是另外一回事,在大企业的生态建设中,需要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分摊风险,激活系统性创新,所以这种情况他们一般愿意分享利益,创造公平的环境。

经济下行的时候,很多大企业都是缺少增长点的,也有的自顾不暇,如果“靠山”就想着吃山,也许会被别人吃掉,大概率不能长久;

第三,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关系需要辩证的看待。

这个说起来有一点说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有一点很多企业家会忽略,就是说小企业可能拥有独树一帜的创造力,甚至引领力。

就拿我们咨询行业来说,很多咨询公司就是从很小的方法论做大的,当你做到这个方法论解决问题的同时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和大公司就不是一种依附的关系。而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依附于谁长期看都是没用的。

当然,对于广大零配件等企业来说,稳定的供应链合作是不可避免的“依附关系”,但这里面也需要辩证地看,你看资本市场的信维通信、歌尔声学等,也都是从依附关系变成行业的重要合作伙伴,就是超越了简单依附关系,靠山不吃山,靠山成为山——背后是自力更生研发自强的故事。

第四,小公司不能总幻想别人给机会。

这一点我们自己做企业感触也很深,在之前投资电商、AI等项目中,很多惨痛教训,就是用了大量的时间用于说服别人支持自己,特别是合作伙伴,有时候为了找大佬背书、大企业合作壮胆,真实煞费苦心。

但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商业中真正的确定性就是来自用户的需求反馈,靠自己的产品征服市场。

企业家也是普通人,人就有一种为存在感努力的原始冲动,很多时候都希望别人给的机会能验证你的存在感,但这时候脑子要清醒——你的存在感来自于你创造的价值,不是别人的施舍。需要把握确定性的东西,进而从有限到无限的去追求商业目标。

宏观看,中国整个商业环境很像《北京折叠》小说里层次分明的三个空间,上叠是超越竞争的垄断性企业,拥有不败地位;中叠是丛林法则竞争中的成功者,拥有道德制高点;下叠则是还在路上的企业,小企业,创新企业,甚至失败者。舆论往往用上中叠的成功评判和审视下叠,而实际上只有下叠拥有“探险家”,为生存战斗的企业家,他们天然弱势。

民营企业家大部分是在下叠参与高度竞争的,这是一个战略判断。所以就不要总用上叠的官商思维,也不能仅仅用已经成功的中叠的大企业的经验盲目学习复制。下叠,就要有下叠的样子,就是靠自己努力拼搏,杀出一条血路,向上的通道才是敞开的。

最后,再重复一遍的就是“小公司不能有幻想,靠山不能只吃山”,归根结底,靠适合自己的竞争战略。

你没有能力打仗,是没有人真正尊敬你的;你哪怕在很小的范围顽强生存了下来,别人才会愿意把资源交给你放大。——这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残酷的现实,不能有进入舒适区的幻想。

小企业不能有幻想,找靠山不如多种树,大树底下,客户乘凉,才能生生不息。

也许有一点说教,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