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区别的文字和视频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是从持有人资质要求、基金费率、申购赎回流程、最低申购金额或赎回份额等上来展开陈述的。因为我本人在公募基金从事投研工作13年,私募基金从事投研工作5年,所以这里我们还是从最熟悉的投资的角度给大家分析一下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不同之处,希望对大家的投资选择有所帮助。

公募、私募在投资特点上的不同,最主要在于投资限制的不同。投资限制的不同,就造成了投资策略的不同、收益风险特征的不同。法律法规和基金合同框架约束下,不同类型的公募基金具有比较清晰细致的投资限制。主要的限制包括投资品种的限制(例如对于衍生品的严格禁止或限制),例如股票型基金仓位下限80%、单只个股持仓不超过10%……等等。私募基金则相对要自由得多,私募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限制往往比较宽松。

私募基金在投资范围方面的宽松限制,使得优秀私募管理人更容易使用衍生工具来丰富投资策略、改善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例如私募基金可以使用股指期货、期权作为空头工具,设计相对风险较低的市场中性或部分市场中性产品,或者利用其作为应对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择时避险工具;也可以投资于商品期货,甚至将几种工具和策略混合,来提供多策略的基金产品。

投资限制的严格和宽松哪个更好呢?并不能简单一概而论。固然私募基金的宽松投资限制有利于投资策略的多样化以及实施更为灵活的投资策略,但越宽松的投资限制就意味着基金风险收益特征越不明晰、潜在的投资风险也越大。优秀基金管理人在适当宽松的投资限制下的确有机会取得极为优秀的投资业绩,但普遍意义上,优秀管理人只是少数,这就使得整体私募基金的业绩离散度远大于公募基金。(也就是说好的私募基金的收益率要比同类型的公募基金高很多,而差的私募基金的收益率要比同类型的公募基金差很多。)作为基金经理个人,我们还是对过于宽松的投资限制保持警惕的。

此外,公募与私募在投资决策机制等方面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当然,对于个别情况,细微差异可能就会成为比较大的差异。例如基金经理个股持仓上限权限、股票仓位比例变动权限、审批机制等。这样的差异,与其说主要来自公募私募的区别,不如说主要来自具体公司的股权架构、股东利益、管理层利益及基金持有人利益的一致性等。

除了上面谈到的这些差异以外,公募、私募在投资方面其实大同小异。例如,关于对绝对收益目标的追求、对绝对收益目标与相对收益目标的平衡,如果是同样的投资限制,公募、私募很难说有什么根本不同。无论公募、私募,优秀基金管理人追求的目标都应当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获取长期收益。投资者无论是选择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都需要看清楚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限制、投资目标等,更重要,对于主动型基金,都需要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投资方法体系、研究能力、理性思考能力等进行充分研究分析,选择值得深度信赖的基金经理。